欧盟碳关税波及多个行业,中国企业该如何破局

07 Nov, 2023,admin
PART.01
 
CBAM已于10月1日进入过渡期
 

欧盟碳关税波及多个行业,中国企业该如何破局

2023年10月1日起,CBAM(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已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过渡期到2025年底,2026年至2034年逐步全面实施,2035年后则完全取消EU-ETS(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和CBAM所覆盖高碳产品的免费碳配额。根据CBAM,欧盟将对从境外进口的特定产品额外征收碳边境调节费用,被称为“碳关税”,产品覆盖范围包括“电力、钢铁、铝业、水泥、化工、氢”六大行业。 

CBAM是为了解决欧盟以外碳泄漏问题而生的。根据协议文本,2023年10月起进入过渡期,企业需报告产品碳排放信息,无需缴纳费用;2026年1月1日起,CBAM正式生效,产品进入欧盟时需要为其碳排放支付费用,价格挂钩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

据悉,CBAM将会对中国相关行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这也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中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CBAM的挑战,并寻找机会在CBAM政策中获得更多的优惠。中国企业要不断创新,通过改变生产方式等举措来降低碳排放,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并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欧盟碳关税波及多个行业,中国企业该如何破局

PART.02
 
对CBAM影响的若干认识误区
误区一:认为欧盟一旦开始征收CBAM,中国的相关行业立即将遭受很大损失。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中国出口至欧盟的CBAM产品(钢铁、铝及铝制品、水泥、化肥、氢、电等六大类产品)的金额仅占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总额的3.2%,这一比例远低于埃及、土耳其、印度、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对欧盟出口的CBAM产品占其对欧总出口的比重。2022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的几种CBAM产品总额为199.6亿欧元,其中钢铁占比最高,为151亿欧元;铝及铝制品占比第二高,为45亿欧元;化肥为3.3亿欧元,水泥为1146万欧元,氢为3134欧元。中国并不向欧盟出口电力。总体而言,现阶段中国受CBAM影响相对较大的行业只是钢铁和铝及铝制品

 
误区二:尽管现阶段欧盟CBAM覆盖的产品范围较小,但未来有可能扩大到所有产品。

未来CBAM的覆盖范围会扩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产品。首先,CBAM要解决的是已纳入欧盟碳市场的产品的碳泄露问题,因此只有已纳入欧盟碳市场的产品才可能被CBAM覆盖。根据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欧盟碳市场所覆盖的是28类固定排放源(例如生铁或钢的生产、电解铝的生产、有色金属的生产和加工等),没有被纳入欧盟碳市场的产品就不可能适用CBAM。其次,对于一些复杂的下游产品而言,由于核算产品碳排放的成本过高,因此不具备征收CBAM的操作性。

 
误区三:欧盟CBAM覆盖的碳排放指的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

现阶段CBAM对碳排放的定义与欧盟ETS保持一致,即使用“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概念,与产品层面的生命周期碳足迹概念有较大差异。CBAM的“直接排放”指的是生产者能直接控制的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间接排放”指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电力的碳排放。而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定义包括上游、运输、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的碳排放,覆盖范围大于CBAM的直接排放加间接排放。现阶段CBAM对于钢铁、铝和氢三类产品仅覆盖直接排放,水泥、电力和化肥则覆盖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

 

欧盟碳关税波及多个行业,中国企业该如何破局

PART.03
 
CBAM对我国的影响
01
冲击我国贸易体系,出口环境成本增加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碳排放国和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处于隐含碳净出口国位置,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类型之一为高碳排放、低技术产品。中国企业可以选择主动缴纳CBAM凭证费用但丧失既有成本优势,也可以通过加快低碳转型以降低碳排放成本,但企业为达到低碳技术标准,必然也会扩大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投入,直接增加生产成本,出口成本也会增加,导致出口价格增加,制约出口的增长。无论如何应对都会导致产品出口受限,外贸环境恶化,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欧盟、美国分别是我国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占我国贸易总量的26%,也是我国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约占全部顺差额的90%。短期内CBAM会导致我国碳密集产品出口成本增加,不过整体影响有限,局部高碳产品出口受挫;但随着征收范围的扩大对出口贸易体系将造成持续冲击,尤其是能源密集型行业。按照2023年1-6月份出口数据计算,中国涉及CBAM行业产品对欧出口额占对欧出口总量的约4%(主要为钢铁及其制品、铝及其制品),修订方案的出口产品占比将增加至10%,未来如果CBAM覆盖欧盟碳市场所有行业,中国受影响产品将占对欧出口总额的14%以上。欧盟自身技术的革新,会削弱中国相关优势地位,从而影响中欧贸易的发展。

 
02
产业信息安全隐患,经济制裁风险增加

欧盟CBAM要求出口商配合提供相关产品的碳排放强度、在第三国已支付的碳价以及生产厂商、设备、能力等信息,大量数据涉及到企业秘密。由此,欧美可通过产品碳路径监测详细掌握境外企业情况,实现对我国产业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工艺布局、碳市场等情报的追溯,一旦数据泄漏将面临产业安全隐患。

国际碳减排博弈起于碳关税,但其具体实施将持续推动长期以来的环境规则。在欧美CBAM的影响下,英国、日本等对CBAM持支持或开放态度,英国倡导七国集团组建碳关税联盟,加拿大提出与美欧共存的碳边境税,日本试图建立美欧日三方碳边境调节框架。可以预见,未来美欧发达经济体可能借气候议题组建贸易壁垒“封锁圈”,推动碳关税嵌入贸易体系掌握规则制定、修改的话语权,从而达到打压中国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03
绿色转型局面被动,双碳工作压力增加

CBAM核心是保护境内企业竞争力,因此可能导致境外企业退出、产业回流,从而使全球供应体系重新洗牌。我国碳交易市场目前仅面向电力行业,对于欧美重点征收的钢铁、水泥、铝等高碳产品碳定价机制尚不健全,电力以外的其他行业无论是在碳市场控制还是碳核查,均无法达到欧盟要求的水平,受此影响国内出口行业基本都将面临本轮绿色壁垒。

据此,有专家表示,对我国而言,一定时间内碳密集产业将会面临更为严苛的排放限制和转型路径,亟需寻求新兴市场释放产能以对冲出口欧美的气候风险,钢铁、化工、化肥等高碳工业相继面临超出发展阶段的急速转型挑战,可能出现“跃进式”、“一刀切”减碳。用更短的时间来适应更大的变化,对本已艰巨的双碳工作增加了更大的压力

 
04
影响我国碳交易,加速碳市场国际接轨

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与欧盟存在较大差异,碳价差也很大。我国高碳产品的数量多,出口依存度高,欧美通过CBAM可能主导全球碳价并影响中国的碳价格。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我国碳市场年度成交均价为55.3元/吨,而欧盟平均碳价为81欧元(约合人民币617元)/吨,为我国碳价的11倍。预计2025~2030年,欧盟碳价还将上涨35%,我国碳排放交易价格也将呈现较快上涨趋势。

从我国具体的低碳发展措施出发,为尽可能降低碳价差异导致的大额碳关税外溢影响,预计我国将加快对国内免费配额发放的限制,加速重点排放行业的纳入,国内碳市场交易进一步被激活,国内碳价逐步上行与国际接轨。另外,随着CBAM对碳泄漏行业征税范围的扩大,将倒逼国内碳市场主动对标欧盟建立起更成熟、完善的覆盖绝大部分行业的碳足迹核算体系,促使我国碳市场在碳价、行业标准、体制建设等多方面与国际接轨。

 
05
推动节能降碳、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CBAM将驱动欧盟贸易国在生产过程中节能降碳,国内重点排控行业企业会主动降碳减排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能源结构调整,从气候行动长期目标的角度来看,将加速我国以新能源为导向的低碳绿色革命进程。CBAM的计算基础包含企业用能的碳排放水平,未来绿电在企业生产中的使用比例将直接影响出口成本,企业也将倾向于在生产环节寻求低成本的降碳手段,这将加速绿电产业的发展,未来企业向绿电发展较好的区域集中,也会影响产业的布局。

 

欧盟碳关税波及多个行业,中国企业该如何破局

PART.04
 
国内企业应对策略及建议
 

如何才能不被“绿色门槛”绊住、不被“绿色壁垒”困住?中国在减碳压力下寻求碳机遇成为必修课。

欧盟的CBAM只是发达国家使用类似政策手段影响全球减碳进程的一个开端。最近,英国、加拿大和美国也提出了类似的碳边境调节机制。

长期来看,发达国家计划实施的贸易相关的气候政策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将带来深远影响。中国的应对策略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国际上的应对,即中国如何在国际谈判当中积极促成符合巴黎协定要求,同时较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且最终各方面都能够接受的方案。第二个层面是国内政策的应对,例如尽快完善碳市场的机制建设,把钢铁、有色等行业纳入碳市场,以及明确是否在国内开征碳税等。第三个层面是企业的应对,包括开展企业层面的能力建设,尤其是在碳核算、评价、认证方面的能力提升,支持中国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谈判等。

在应对CBAM影响时,《近期欧美三项关键法案的颁布与实施 对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及建议》指出中国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关键举措

1、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和政策制定,中国应密切关注CBAM政策的进展和实施细则,特别是免费配额退出时间、考虑间接排放、气候政策的量化等方面的问题。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谈判,争取对CBAM规则的合理制定和调整,以减轻对中国出口商的不利影响。

2、加快国内碳市场和碳定价政策的建设,将更多高碳行业纳入碳市场,以降低中国出口商面临的欧盟碳关税成本,减轻CBAM带来的不利影响。

3、建立完善的碳监测与核算体系,提供高质量的碳排放数据,包括对高碳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实时监测评估。引入外部核查机构,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4、发展低碳技术领导地位,构筑双循环绿色经济:中国可以利用其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积极推动低碳、零碳、负碳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包括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绿氢、规模储能、CCUS等领域。这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双循环,降低高碳产业的碳排放,推进绿色零碳变革。

5、引导企业从减碳和数据合规两方面准备应对CBAM挑战:中国企业应制定减排战略,包括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绿色能源使用比例、采用低碳技术等,以减少产品的碳足迹。同时,企业应核查产品的隐含碳排放量和已支付的碳价等数据,以满足CBAM的合规要求。

6、强化汽车行业的碳管理:预计CBAM可能逐步扩展到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更多领域,因此中国的汽车行业应提前加强碳管理能力。这包括建立碳核算和碳足迹认证标准,完善碳数据监测体系,以确保在未来CBAM的影响下,中国汽车产业能够顺利适应和应对碳管理要求。

 
 

Leverage是一家负责任的第三方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是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机构(CNCA-R-2020-707)、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检验鉴定机构(CNAS IB0605)、LCA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也被多个国际组织认可,如UNGC、UNEP、ILO等,可为客户提供碳核查、碳盘查、碳中和路线图编制、ISO管理体系认证、ISO37301合规管理体系培训及认证、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咨询、ESG辅导培训、ESG报告编制、ESG报告验证、ESG评级提升、ESG战略咨询等相关服务,希望可以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ISO管理体系认证 | 服务认证 | 产品认证 | 产品检验检测服务| 企业ESG战略咨询 | ESG报告编制 |   ESG报告鉴证 |   ESG评级提升 |OCI海洋塑料循环回收认证 | 组织碳核查 | 产品碳足迹核算 | 企业碳中和方案定制| CDP/CSA/Ecovadis等国际评价提升项目 | 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咨询项目|SCORE可持续发展项目

我们的资质或实践:

·SAI 批准的 SA8000 认证机构(NO.046)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检验鉴定机构CNAS   (NO.IB0605)

·国际劳工组织(ILO)SCORE 可持续发展项目许可机构

·中国海关总署批准的检验鉴定机构(No.683)

·公益金融联盟(GSFN)创始发起单位

·UNGC联合国契约组织成员

·CNCA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机构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合规工作委员会成员

·浙江省国际贸易协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单位及专家委员

·UNEP LCI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命周期倡议成员

·长三角一带一路国际认证联盟服务机构

·长三角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共同体成员

·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

·中国企业气候行动CCCA成员

·AA1000可持续发展(ESG)报告验证机构

·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成员

·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支持者

·EPD环境产品声明中国认可机构

·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签署机构

 

 

我们的服务:

Leverage提供包括工厂审核/验证(如C-TPAT反恐、QMS质量技术能力、Brand Protection 品牌保护、RBA Gap Assessment 差距评估、COC 行为守则审核等)、SA8000认证、Ecovadis技术咨询、服务认证、管理体系认证服务(ISO9001、ISO14001、ISO45001、ISO13485、ISO14064、ISO14067、ISO37301等)ILO SCORE可持续发展项目、产品检验和测试、电商服务、诚信评价、环境评估、进口企业风险评估、海外项目合规管理及评估、CSR战略咨询、CSR 解决方案定制等在内的全生态价值服务, Leverage 管理学院提供国际领先的课程,内容覆盖众多行业和领域,为您和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培训解决方案。

 

我们的客户:

我们已经为250多家国际品牌和进口商提供了专业服务,其中包括The Very Group, WALMART, GAP, H&M, ZARA, NIKE, ADIDAS, ONLY, PVH, VF, TARGET, Costco, ALDI, DUNELM, ASDA, Coles, JCPenney, COLES, NewLook, B&Q, BAREFOOT, MONSOON, George, Waitrose, RiverIsland, HALFORDS, JohnLewis, Hallmark等。

 

我们的服务网络:

我们也在包括日本、韩国、越南、柬埔寨、印度、孟加拉、缅甸、马来西亚、印尼、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设立分公司或代表处,相信能为供应链上游的利益相关方提供更为全面的解决方案。

 

 

欢迎联系我们

Leverage上海总部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恒南路1328号2号楼M02室

电话:+86 21 64067720

邮箱:cs@leveragelimited.com

 

业务联系:

Murphy Fei 13917452486

Aron Qu 13917794381

Weber Hu 18817921025

 

其他事宜联系人:

技术支持: Joyce Gu 13601755765

投诉及建议: Murphy Fei 13917452486

廉政事宜: Aron Qu 13917794381

匿名举报邮箱:compliance@leveragelimited.com

 

 

               

 

                   

【联系我们】

Tel:
+86 21 64067720

Email: cs@leveragelimited.com